探非遗文化,承千年智慧 ——记山中医学子重温非遗千年文化
“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从古至今,齐鲁文化造就了山东人自强不息、人定胜天、厚德仁民、勤谨睿智的精神。在此,当地人用智慧和勤劳造就了农耕文化,创作出多样化的民间手工制品,如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等。
自2004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后,“民间文化”渐渐被非遗替换并指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越来越深入人心,为顺应后非遗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千年文化,山东中医药大学“潍潍道来”实践团于2024年1月28日前往潍坊市坊子区杨家埠开展实地调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旅游开发现状,探索发展新道路。
(图为年画制作台展示。通讯员 李雨 供图)
深入实地调研,聚焦非遗传承
团队成员通过网络和书籍了解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相对局限,对于年画的真实现状较为模糊的,于是团队成员来到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管委会,进行了相关政府的走访调查,对年画的情况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根据旅游开发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旅游并喜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设置旅游景点,以年画为纪念品或收藏品的方式进行售卖便是响应大环境而做出的改变,销售量总体可观,前期由于疫情的原因,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年画的销售量也下滑严重,面对此情形,工作人员也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变现状,目前疫情形势大好,旅游业回暖,年画的销售量也有一定增加;之后团队成员也走访了当地村委会,了解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资少、人才少的问题,国家也采取了颁发补助款、非遗文化进课堂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帮扶。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谈,团队成员深深的感受到了国家对于非遗文化的重视,如今正值非遗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相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非遗文化的发展一定能迈上新的台阶。
(图为与旅游开发区工作人员交流。通讯员 李雨 供图)
走近年画工艺,感受千年智慧
1986年在杨家埠建立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大观园集风筝、年画与民俗旅游于一体,通过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宣传杨家埠木版年画,赋予年画一定的商业价值,提高了年画的知名度。团队成员带着问题,进行了一天的走访调查。
大观园中,团队成员观赏了各个朝代的年画,它们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内容丰富,通过年画的不同样式将节日的欢快气氛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团队成员还走访了木版年画作坊,亲眼见证了年画手工艺人从雕版到上色如何一步一步直到年画完成,我们始终难以忘记大观园中的一位年画手艺人说过的一句话“年画的每一种颜色都需要一块雕版,他们曾经为了完成一幅年画雕刻了49块木板”,其工艺之繁琐让团队成员大为震撼,他们却能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这些步骤,使年画技艺得以传承、年画文化得以保留,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惊叹之余团队成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游览大观园的期间,人流量比较稀少,通过走访也了解到目前出售的年画仍旧以传统年画为主,并没有进行很大的创新,与大众审美有一定出入,年画的销售量并不可观,但若一味追求创新又容易丢失年画作为民俗文化本身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中,守正与创新如何结合将成为新的思考点。
(图为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讯员 李雨 供图)
(图为年画制作人为团队成员讲解年画发展历史。通讯员 李雨 供图)
探访非遗传人,深挖传统技艺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因为年画本身的魅力得以一代一代传承发展。团队成员走访了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了解了年画工艺及发展历程。看着传承人介绍年画时那侃侃而谈的模样,了解着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对年画的坚守,能由衷的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定与期望。
在与传承人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传承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创新的理念,不仅提高了年画的知名度,还创造出了传统技艺与新时代经历相结合的新年画,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对话。通讯员 李雨 供图)
通过这几天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现状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在感受木板年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到一代代年画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赋予从古老岁月中走来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唤起更多年轻人的文化共情,推动中华文化焕发光彩。团队真挚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未来,杨家埠木版年画一定能够探求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作者:张若新/文 李雨/图 来源:“潍潍道来”实践团)
(图为与旅游开发区工作人员合照。通讯员 李雨 供图)